1.俄罗斯人的生活特点是什么?

2.九年级历史有哪些重要人物

3.关于奥尔佛氏之窗

4.拿破仑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

5.七年战争有什么影响

6.谁打维克托好打?

7.为什么莫扎特是天才又是神经病

沙皇天赋_沙皇天赋出装s12

数学天才——高斯的故事

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格尔恰尔德·迪德里赫先后当过护堤工、泥瓦匠和园丁,第一个妻子和他生活了10多年后因病去世,没有为他留下孩子。迪德里赫后来娶了罗捷雅,第二年他们的孩子高斯出生了,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父亲对高斯要求极为严厉,甚至有些过份,常常喜欢凭自己的经验为年幼的高斯规划人生。高斯尊重他的父亲,并且秉承了其父诚实、谨慎的性格。1806年迪德里赫逝世,此时高斯已经做出了许多划时代的成就。

在成长过程中,幼年的高斯主要是力于母亲和舅舅。高斯的外祖父是一位石匠,30岁那年死于肺结核,留下了两个孩子:高斯的母亲罗捷雅、舅舅弗利德里希(Friederich)。弗利德里希富有智慧,为人热情而又聪明能干投身于纺织贸易颇有成就。他发现姐姐的儿子聪明伶利,因此他就把一部分精力花在这位小天才身上,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发高斯的智力。若干年后,已成年并成就显赫的高斯回想起舅舅为他所做的一切,深感对他成才之重要,他想到舅舅多产的思想,不无伤感地说,舅舅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天才"。正是由于弗利德里希慧眼识英才,经常劝导姐夫让孩子向学者方面发展,才使得高斯没有成为园丁或者泥瓦匠。

在数学史上,很少有人象高斯一样很地有一位鼎力支持他成才的母亲。罗捷雅直到34岁才出嫁,生下高斯时已有35岁了。他性格坚强、聪明贤慧、富有幽默感。高斯一生下来,就对一切现象和事物十分好奇,而且决心弄个水落石出,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孩子能被许可的范围。当丈夫为此训斥孩子时,他总是支持高斯,坚决反对顽固的丈夫想把儿子变得跟他一样无知。

罗捷雅真诚地希望儿子能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对高斯的才华极为珍视。然而,他也不敢轻易地让儿子投入当时尚不能养家糊口的数学研究中。在高斯19岁那年,尽管他已做出了许多伟大的数学成就,但她仍向数学界的朋友W.波尔约(W.Bolyai,非欧几何创立者之一J.波尔约之父)问道:高斯将来会有出息吗?W.波尔约说她的儿子将是"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为此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7岁那年,高斯第一次上学了。头两年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1787年高斯10岁,他进入了学习数学的班次,这是一个首次创办的班,孩子们在这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算术这么一门课程。数学教师是布特纳(Buttner),他对高斯的成长也起了一定作用。

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一则故事说,高斯10岁时算出布特纳给学生们出的将1到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的算术题,布特纳刚叙述完题目,高斯就算出了正确答案。不过,这很可能是一个不真实的传说。据对高斯素有研究的著名数学史家E·T·贝尔(E.T.Bell)考证,布特纳当时给孩子们出的是一道更难的加法题:812+81495+81693+…+100899。

当然,这也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公差为198,项数为100)。当布特纳刚一写完时,高斯也算完并把写有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E·T·贝尔写道,高斯晚年经常喜欢向人们谈论这件事,说当时只有他写的答案是正确的,而其他的孩子们都错了。高斯没有明确地讲过,他是用什么方法那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学史家们倾向于认为,高斯当时已掌握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一位年仅10岁的孩子,能独立发现这一数学方法实属很不平常。贝尔根据高斯本人晚年的说法而叙述的史实,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而且,这更能反映高斯从小就注意把握更本质的数学方法这一特点。

高斯的计算能力,更主要地是高斯独到的数学方法、非同一般的创造力,使布特纳对他刮目相看。他特意从汉堡买了最好的算术书送给高斯,说:"你已经超过了我,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你了。"接着,高斯与布特纳的助手巴特尔斯(J.M.Bartels)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直到巴特尔斯逝世。他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高斯由此开始了真正的数学研究。

1788年,11岁的高斯进入了文科学校,他在新的学校里,所有的功课都极好,特别是古典文学、数学尤为突出。经过巴特尔斯等人的引荐,布伦兹维克公爵召见了14岁的高斯。这位朴实、聪明但家境贫寒的孩子赢得了公爵的同情,公爵慷慨地提出愿意作高斯的资助人,让他继续学习。

布伦兹维克公爵在高斯的成才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这种作用实际上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的一种模式,表明在科学研究社会化以前,私人的资助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高斯正处于私人资助科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社会化的转变时期。

1792年,高斯进入布伦兹维克的卡罗琳学院继续学习。1795年,公爵又为他支付各种费用,送他入德国著名的哥丁根大家,这样就使得高斯得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勤奋地学习和开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1799年,高斯完成了博士论文,回到家乡布伦兹维克,正当他为自己的前途、生计担忧而病倒时—虽然他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已被授予博士学位,同时获得了讲师职位,但他没有能成功地吸引学生,因此只能回老家-又是公爵伸手救援他。公爵为高斯付诸了长篇博士论文的印刷费用,送给他一幢公寓,又为他印刷了《算术研究》,使该书得以在1801年问世;还负担了高斯的所有生活费用。所有这一切,令高斯十分感动。他在博士论文和《算术研究》中,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献词:"献给大公","你的仁慈,将我从所有烦恼中解放出来,使我能从事这种独特的研究"。

1806年,公爵在抵抗拿破仑统帅的法军时不幸阵亡,这给高斯以沉重打击。他悲痛欲绝,长时间对法国人有一种深深的敌意。大公的去世给高斯带来了经济上的拮据,德国处于法军奴役下的不幸,以及第一个妻子的逝世,这一切使得高斯有些心灰意冷,但他是位刚强的汉子,从不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窘况,也不让朋友安慰自己的不幸。人们只是在19世纪整理他的未公布于众的数学手稿时才得知他那时的心态。在一篇讨论椭圆函数的手搞中,突然插入了一段细微的铅笔字:"对我来说,死去也比这样的生活更好受些。"

慷慨、仁慈的资助人去世了,因此高斯必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由于高斯在天文学、数学方面的杰出工作,他的名声从1802年起就已开始传遍欧洲。彼得堡科学院不断暗示他,自从1783年欧拉去世后,欧拉在彼得堡科学院的位置一直在等待着象高斯这样的天才。公爵在世时坚决劝阻高斯去俄国,他甚至愿意给高斯增加薪金,为他建立天文台。现在,高斯又在他的生活中面临着新的选择。

为了不使德国失去最伟大的天才,德国著名学者洪堡(B.A.Von Humboldt)联合其他学者和政界人物,为高斯争取到了享有特权的哥丁根大学数学和天文学教授,以及哥丁根天文台台长的职位。1807年,高斯赴哥丁根就职,全家迁居于此。从这时起,除了一次到柏林去参加科学会议以外,他一直住在哥丁根。洪堡等人的努力,不仅使得高斯一家人有了舒适的生活环境,高斯本人可以充分发挥其天才,而且为哥丁根数学学派的创立、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数学中心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也标志着科学研究社会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高斯的学术地位,历来为人们推崇得很高。他有"数学王子"、"数学家之王"的美称、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三位(或四位)数学家之一"(阿基米德、牛顿、高斯或加上欧拉)。人们还称赞高斯是"人类的骄傲"。天才、早熟、高产、创造力不衰、……,人类智力领域的几乎所有褒奖之词,对于高斯都不过份。

高斯的研究领域,遍及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开辟了许多新的数学领域,从最抽象的代数数论到内蕴几何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研究风格、方法乃至所取得的具体成就方面,他都是18—19世纪之交的中坚人物。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虽然数学研究、科学工作在18世纪末仍然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但高斯依然生逢其时,因为在他快步入而立之年之际,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各国都开始重视科学研究。随着拿破仑对法国科学家、科学研究的重视,俄国的沙皇以及欧洲的许多君主也开始对科学家、科学研究刮目相看,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的地位不断提高。作为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高斯获得了不少的荣誉,许多世界著名的科学泰斗都把高斯当作自己的老师。

1802年,高斯被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选为通讯院士、喀山大学教授;1877年,丹麦任命他为科学顾问,这一年,德国汉诺威也聘请他担任科学顾问。

高斯的一生,是典型的学者的一生。他始终保持着农家的俭朴,使人难以想象他是一位大教授,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先后结过两次婚,几个孩子曾使他颇为恼火。不过,这些对他的科学创造影响不太大。在获得崇高声誉、德国数学开始主宰世界之时,一代天骄走完了生命旅程。

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 —— 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时期,即梅特涅的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俄罗斯人的生活特点是什么?

童年》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有高尔基那么贫苦吗?不,我们没有,我们在家里是独生子,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高尔基的童年没有我们幸福,家庭也没有我们美满。

高尔基从7岁起就没有了爸爸,跟着妈妈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别的小孩都有新衣服,就他没有,他有的就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和一个书包。然而,他没有埋怨妈妈,而是更努力得读书,准备孝敬辛苦的妈妈。

童年这本书记载了高尔基儿时的一些故事,中间还夹着一点点的苦涩,还夹着做人的道理: 高尔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能成才,真让我佩服。

高尔基在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数学。 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考在班上的同学,题目是:“1+2+3+4+……+100=?”这可为难了很多同学,他们一个个都很着急,只有高尔基算出来了,等于5050。从此,老师不会再因为他们家穷而瞧不起他们,而是觉得他很有数学天赋。

我们要向高尔基学习,孔子说得好:“见贤思其焉。”

★读《童年》有感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地教训那个人一番。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

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童年》读后感

这个暑,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这个暑,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童年》,它给我的感触颇深.

马克西姆·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木工家庭中.在残暴的沙皇统治时期,高尔基吃尽了苦头:幼年丧父,却又受尽外祖父的虐待.他周围的人都是那么的自私,贪婪,充满了仇恨……

高尔基的童年是那么的悲惨,和他比起来,我可是幸福多了.

我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美好的地方,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亲人亲切无比的疼爱,伙伴们天真无邪的友爱,使欢乐的音符时时洒落在我的身边.在竹林里嬉戏,去山上蘑菇,入溪水抓螃蟹,追蝴蝶,闻花香,追蚱蜢,我的童年就是这样无忧无虑开始的.

拎着个大篮子跌跌撞撞地跟在表姐身后捡麦子,大篮子却总是撞到我的脚后跟.两条小辫儿上下欢快地跳动着,白蝴蝶在身边快乐地翩翩飞舞.湛蓝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微风挑逗着衣襟,篮中的麦穗已有大半.童年的美好时光也就是在欢欣愉悦的劳动中度过的.

走进了书香四溢的校园,也成了一个莘莘学子.充实的一天就在这琅琅的读书声中开始了.老师热心地传授我们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我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

《童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被誉为俄国最优秀的自传之一。《童年》写于 1931年,它向读者们展现了高尔基童年时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记录了高尔基在沙皇统治下的 心路历程。书里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几个角色,尤其是外祖母这一角色,她被称为“俄罗斯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社会的面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阅读《童年》时,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

★初中时代曾读过一些文学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童年的生活而写成的,可以说是自传体,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吗?!所以这本书都会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不快和压抑,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蔼、最有人性的形象,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爱的,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吞噬的。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我想这大概就是高尔基想要表达的另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题--批判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习气,痛斥小市民的卑鄙灵魂。让这种卑鄙灵魂消失,正是无产阶级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还在继续......

而我所要说的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

★《童年》读后感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父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着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哭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如我们生活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生命匆匆的交错,它再短我也盛开过 生命如此的美好,有些苦一定要经历过

★在暑,我读了许多课外书,在这么多书中,最令我感动的要数《童年》了。《童年》是高尔基写的三部自传中的一部。高尔基三岁时丧父,他的童年是在诺夫戈罗德度过的,也就是他的外婆家。这本书主要讲了高尔基童年生活是怎样的悲惨。就在一八七一年,他悲惨的命运开始了。他的行动都被他的外公监视着,外公不准他这样,又不准他那样,他好象在地狱中生活。

他虽然小时候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但是竞然还能成为一位如此杰出的人,真是了不起!高尔基曾经被沙皇逮捕过,但是,因证据不足获释,可他还被警察秘密监视。他发表过的文章数也数不清。在一九年时,高尔基还不放弃那可贵的光阴,于是他在一九年至一九三六年写了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克里母.萨姆金的一生》,这部他临终前都没有完成。这部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反映了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高尔基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于哥尔克病逝。

读了《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那种腐败,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我曾经想过,如果我当时是一个工人,我一定会像高尔基那样,用我这支锋利的笔给沙皇当头一棒。我认为,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好环境中浪费时间是天大的错误。记得鲁迅说过“时间就是生命”和“珍惜时间是我成功的秘诀”。我们现在有如此美好的环境,是多么难得呀!这幸福生活都是老一辈革命家的鲜血换来的。我以前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小子”,有时间还和小朋友打打闹闹,特别贪玩。但是,自从我看了《童年》这本书以后,我开始爱惜时间,我知道时间的重要性。所以,现在我开始认认真真地学好每一门课。俗话说的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滴水穿石”也是一天一天慢慢来,循序渐进。我们的学习也要慢慢来,不能太急于求成,揠苗助长,这样便会前功尽弃。因为现在要求为学生“减负”,人们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更加轻视了,让他们在外面无所事事。现在的家长多数都认为只要有钱有势,他们的儿女就一定能够考上大学。其实,光靠钱和势力是不行的,在二十一世纪这个正在前进的中国已经将这些通过关系上大学的事一扫而空了。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主人翁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我想这大概就是高尔基想要表达的另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题--批判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习气,痛斥小市民的卑鄙灵魂,并要让这种卑鄙灵魂消失。

而我所要说的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举世闻名。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主人公——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以日记的方式,从4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记录了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9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一篇文章都感人肺腑。

〈〈爱的教育〉〉其中有一章是写一个清扫烟筒的小孩把清扫烟筒赚来的三十个铜币弄丢了,回不了家,于是路过的同学都用自己的钱币来帮助他,没有带钱的同学就把自己的鲜花赠送给他。我觉得这一段写的最感人,因为我们自己平时遇到困难时总想获得帮助,而我们平时遇到有困难的人时也应该尽力而为地帮助他,而被你帮助的人又会再帮别人,爱就这样传递了下去。相信那个清扫烟筒的小孩以后也会再帮别人。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想到了今年五月的四川地震,深圳人民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深圳这座“关爱之城”的爱心。

第二篇

《爱的教育》原名《库奥累》,全书100篇,它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的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第三篇

这个星期我用了五天的时间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当我读完这本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好书,我深有所感:

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这本书是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已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它是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理解!

里面有许多作者的小伙伴,他们是可爱讲道理的孩子虽然有的贫穷,有的富有,有的残疾,有的学习落后,但作者他从不计较,与他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并从开心和快乐中得到了教育,《爱的教育》这本书塑造出一个个貌似渺小却并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铁匠,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等等,这些平凡的人物在许多感人,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

爱的教育》读后感

我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语言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

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认为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

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

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名著,它是以日记方式来写的,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学校、父母、兄弟姐妹、师生之间关系的看法。

看完这本书之后,其中有几篇是我特喜欢的。例如《高尚的行为》,内容是这样的:作者上课室时,看见三四个同学正在戏弄红头发的克洛西,他是一只胳膊残废的小孩,他的母亲卖菜为生。有的同学用尺子捅他,有的同学拿栗子壳掷他,还有人学他一只手挂在脖子上的样子。克洛西坐在座位上,脸色苍白,用求饶的眼光望着他们。那几个戏弄他的同学见他这样,越发起劲了,弗兰谛这个无赖还跳到凳上,扮着克洛西母亲挑菜担的样子来,学生们见了便哄堂大笑起来。这时克洛西气极了,从桌上抓起墨水瓶,向弗兰谛掷过去,但是弗兰谛闪在一边,默水瓶恰好打在正走进课堂的老师的身上。大家见了,都逃回自己的座位上去,老师变了脸色,厉声问:“这是谁干的?”没有人回答,老师提高了声音再问,这时,卡隆突然站起来,承认是自己干的,但老师说不是他。过了一会儿,老师说决不处罚扔墨水瓶的人。克洛西站了起来,哭着把事情的经过告诉老师。教师便叫那四个顽皮的学生站起来,教训了他们一顿,然后走到卡隆面前,赞扬他的心灵是高尚的。卡隆还求老师饶恕那些顽皮的孩子。

九年级历史有哪些重要人物

俄罗斯人的生活特点是:

一,俄罗斯人无酒不欢;爱喝酒且能喝酒。

俄罗斯天气酷寒,且冬天夜晚漫长;为了对抗寒冷和打发无聊的漫漫长夜,俄罗斯人爱上了喝酒。伏特加的含义是“生命之水”,俄罗斯人挚爱着伏特加等烈酒,饭可以不吃,但酒不能不喝。

18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沙皇彼得大帝提出无论贫富贵贱,私人均可酿酒。此后俄罗斯人几乎家家户户都能酿造伏特加。彼得大帝还宣布了一道深受男人欢迎的法令:任何农妇如果在酒馆里强行带走她们正在喝酒的丈夫,就必须要接受鞭刑。

二,俄罗斯人的家庭很大。

俄罗斯人在家庭上更像东方人,集体观念强,爱群居;俄罗斯家庭父母和孩子甚至老人在一起居住。而且在俄罗斯家庭中,奶奶的地位是最高的。

三,俄罗斯人爱养熊当宠物。

俄罗斯人最早是渔猎民族,在森林中打猎和海边为生,有养熊的传统,不过这些熊都是从小熊开始养起的。不过以后不让养了。据俄新社报道,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于2019年6月28日签署一项新法案,禁止俄罗斯人把鳄鱼、熊、狮子、眼镜蛇和蝎子等大型食肉动物和有毒动物作为宠物。

四,俄罗斯人很有音乐天赋、能歌善舞,几乎个个都会弹巴拉莱卡琴。

冬季,在俄罗斯的冰天雪地里,弹起三角琴跳起欢快的舞蹈,再寒冷的季节也冰封不了滚烫的心。

关于奥尔佛氏之窗

第一单元 世界古代史

考点1 史前时期的人类

1.人类的起源:

(1)大约在 多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 。

(2)现代人类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2.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形成了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稳固的集团。

3.父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子逐渐取代了妇女在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考点2 亚非文明古国

1.古代埃及

(1)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2)约在公元前3 1 00年,形成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都城在孟斐斯。

(3)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2.古巴比伦王国

(1)位于西亚两河流域。

(2)约在公元前3000年出现了许多城市国家。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①汉谟拉比在位时制定的。

②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的 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古代印度

(1)位于印度河流域。

(2)公元前2300年左右,出现了一些城邦。

(3) 制度:①从公元前1500年到前600年的吠陀时代。

②它把社会成员按地位的高低,划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

提升点

国名 位置 时间 都城 文明

古代埃及 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100年 孟斐斯 金字塔

古代巴比伦 西亚两河流域 公元前3000年 巴比伦 汉穆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 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2300年 种姓制度

考点3 欧洲文明

1.爱琴文明

(1)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

(2)希腊文明源于 。

2.希腊文明的巾心雅典

(2)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城邦。

(3)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最高峰—— 改革。

3.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1)公元前6世纪末,意大利半岛中部出现了罗马奴隶制共和国。

(2)“布匿战争”:①公元前3世纪中期,罗马与西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发生的战争。②罗马打败迦太基后,完全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③公元前2世纪,罗马称霸地中海地区。

(3)衰亡:公元前27年, 建立元首制,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

考点4 中古亚欧文明

1.日本大化改新

(1)背景:①7世纪时,日本奴隶社会的各种矛盾十分尖锐。②日本皇室和一些留学中国的人想仿效中国隋唐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2)时间: 年。

(3)人物:孝德天皇。

特别提示中日之间有同文同种之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4)作用:①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②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开始向 社会过渡。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1)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建立起许多封建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兰克王国。

(2) 改革:①时间:8世纪前半期。②建立邑制。③逐渐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3)教皇和教会:拥有大片领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特别提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是教会。

3.西欧城市的兴起

(1)时间:11世纪前后,西欧各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有了较展。

②代表:意大利的、热那亚、佛罗伦萨,法国的巴黎、马赛,英国的伦敦等。

③特点:封建城市是在封建主或教会的领地上兴起的。

④西欧封建城市的斗争:11—12世纪西欧到处发生城市反对封建主,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

4.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向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发起猛攻,后被攻陷。

(3)16世纪中叶, 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帝国。

考点5 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1.希波战争:雅典确立了在东地中海的霸权。

2.亚历山大东征

(1)公元前334年,国王 开始东征,建立跨三洲的大帝国,首都是巴比伦。

(2)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3.罗马的扩张

(1)布匿战争后,罗马成为地中海上的霸主。

(2)2世纪,帝国地跨三洲, 成为它的内海。

(3)同北欧、印度、中国有了交往。

4.中印文化的西传

(1)古代 发明的10个数字南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2)翻译古希腊著作,重现古希腊文化。

(3)中国的四明南阿拉伯人传到西方。

(4)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医学、伊斯兰教等。

5.马可?波罗来华

(1)1271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

(2)留下了《 》;

(3)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

特别提示人类文明的交往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足暴力冲突.一种是和平交往。

考点6 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

(1)背景:印度种姓制度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社会矛盾尖锐。

(2)时间:公元前6世纪。

(3)创始人: 。

(4)教义:宣扬“众生平等”,教人忍耐顺从以求进人“极乐世界”。

2.基督教

(1)背景: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灾难深重。

(2)时间:公元1世纪左右。

(3)创始人: 。

(4)教义:宣扬上帝是宁南的最高主宰,在上帝面前平等。

3.伊斯兰教

(1)背景:6世纪时,建立统一国家成为阿拉伯人民的共同愿望。

(2)时间:7世纪初。

(3)创始人: 。

(4)教义:主张凡是信仰安拉的人,不分部落氏族,都是兄弟。

(5)影响:有利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特别提示 宗教产生的原因一股源于政治压迫下的精神需要.伊斯兰教的产生却是源于统一的要求。

考点7 古代科技和文化

1.文字

(1)古代埃及:

(2)苏美尔人:楔形文字。

2.科学家

(1)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

(2)亚里士多德:创立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逻辑学等学科体系。

(3) :比重原理和杠杆原理,发展了机械学;确定了许多数学方面的计算方法。

3.文学和戏剧

(1)文学:古希腊的《 》、《伊索寓言》。

(2)戏剧: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

(3)民间故事:阿拉伯的文学名著《 》

4.建筑

(1)伊斯兰文化的代表:克尔白神庙和奥玛雅大寺。

(2)哥特式建筑的代表:巴黎圣母院。

应用示例:o◆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的“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

——节选自《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卓越的政治家,为了改变法兰克王国的面貌,他取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他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邑制。他把从叛乱贵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述的日本的“第一个老师”是谁?日本向他的第一位老师学习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这次改革的名称、意义各是什么?

(2)请你根据材料二中内容判断“他”指谁,这个人物的改革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谈谈你的感想和启示?

解析 此题属于综合性材料分析试题.主要以改革为主题进而考查日本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通过材料中的时间“古代史”可判断考查的是大化改新的内容。结合设问与教材即可做答。第(2)问通过材料中的“法兰克王国”“邑制”这两处信息可判断此人是查理?马特,结合教材即可答出他改革的作用。第(3)问主要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谈谈对改革的认识,属于开放型试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中国;大化改新;他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2)查理?马特;这次改革使法兰克王国在封建贵族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提高了法兰克王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3)改革是发展的推动力,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我们的国家才会国富民强等。(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单元 欧美主要国家的巨变

考点1 文艺复兴

1.背景

(1)1 4—1 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在意大利萌生。

(2)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打破封建教会的精神统治。

2.时间:1 4世纪----16世纪

3.国家: 最先出现。

4.内容:提倡以现实的人为中心、反对神权的 思潮。

5.性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提升点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复活和繁荣。因此被称为文艺复兴,但这只是表象,并非实质。其实质是人文主义学者借助于古代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反对封建。那么.其实质应是一场资产阶级的。

6.代表

(1)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他的名著《 》。

(2)达?芬奇:他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是世界美术史上的杰作。

(3)哥白尼: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奠定了近代天文学的基础。

7.意义

(1)文艺复兴是一场伟大的 运动。

(2)它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文艺复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考点2 新航路开辟

1.背景

(1)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都渴望从东方获取黄金、白银和贵重商品。

(2)当时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要道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贸易受阻,开始探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2.航路

(1)1492年,意大利人 在西班牙国王资助下,横渡大西洋,开辟美洲新航路。

(2)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通向印度的航路。

(3)1519 —1 522年, 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3.影响

(1)为西欧国家的 掠夺开辟了道路。

(2)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孤立、分散的世界向整体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特别提示 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为资本主义产生准备了条件。

考点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开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使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2)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劳动力。

(3)1 7世纪初,英国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加强,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4)国王坚持“君权神授”,与议会的矛盾加剧。

特别提示 英国最先具备资本主义发展的四个

必备条件:资本、市场、原材料和自由劳动力。

2.过程 (1)爆发

①导火线:苏格兰爆发人民起义。

②标志: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2)完成

①1649年,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②1688年发动成功,史称“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3.颁布《权利法案》

(1)目的:1689年,英国议会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

(2)内容:①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②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能征税;

③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军队或维持常备军;

④议会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干涉;

⑤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3)作用:确定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确立。

4.意义 (1)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2)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3)对欧洲和北美产生了重要影响,开辟了世界 的时代。

考点4 美国独立战争

1.背景

(1)英国在北美先后建立1 3个殖民地。

(2)1 8世纪中期,北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发展,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3)英国对北美的殖民统治,使它们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2.过程

(1)导火索:波士顿倾茶。

(2)标志:1775年4月, 的枪声。

(3)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大陆军,任命 为总司令。

(4)1776年7月4日,《 》发表,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5)转折:1777年 大捷,成为战争的转折

(6)胜利: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3.1787年宪法

(1)目的: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以巩固和发展经济。

(2)内容:

①南各州组成联邦国家,联邦南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个机构组成。②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联邦成立。

4.意义

(1)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也是一次 革命。

(2)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的独立。

(3)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4)推动了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提升点英国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政治体制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两种政体,英国的称为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是典型的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政体用内阁责任制.而美国用的是三权分立制.

考点5 法国大革命

1.背景

(1)18世纪,封建统治下的法国是个农业国,等级森严。

(2)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冲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2.爆发 ①时间:1789年7月。

②标志:攻占 。

3.《宣言》。

(1)时间:1789年8月。

(2)内容:①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

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平等。

③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意义:①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②核心内容是 ;

③否定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拿破仑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

经典巨作《奥尔佛士之窗》(又译《奥尔菲斯之窗》,《俄耳甫斯之窗》)

20世纪初,圣塞巴斯汀天主教会的附属音乐学校里有一扇古老的窗子,被称为奥尔佛士之窗。相传站在那扇窗前,将会和第一位映入眼帘的女性坠入一段宿命的悲恋。转校生钢琴系的以撒和尤柳诗,以及小提琴系的克劳士在此开始宿命般的邂逅。

三个年轻人有着不同的身世背景:尤柳诗生为贵族,家人因庞大的财产继承权而勾心斗角;以撒家境贫寒,努力成为一流的钢琴家;克劳士是一名俄国革命家,因其兄谋反被杀而逃亡德国。

女主角作为德国三大家族的继承人,从小就被其母亲以私生子的身份养大成人。女扮男装的她英姿勃发兼貌美绝伦,就读于音乐学校。

-------------

经典巨作《奥尔佛士之窗》(又译《奥尔菲斯之窗》,《俄耳甫斯之窗》)

15年开始连载于《稚菊周刊》,1980年获得第九届日本家协会优秀奖

在这部架构浩大的爱情悲剧里,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与个人对命运的反抗构成了故事的核心。

情节哀婉动人,画面恢弘华美,欧风浓郁,心理描写出色,是比《凡尔赛玫瑰》更为成熟之作。

20世纪初,圣塞巴斯汀天主教会的附属音乐学校里有一扇古老的窗子,被称为奥尔佛士之窗。

相传站在那扇窗前,将会和第一位映入眼帘的女性坠入一段宿命的悲恋。

转校生钢琴系的以撒和尤柳诗,以及小提琴系的克劳士在此开始宿命般的邂逅。

三个年轻人有着不同的身世背景:

尤柳诗生为贵族,家人因庞大的财产继承权而勾心斗角;

以撒家境贫寒,努力成为一流的钢琴家;

克劳士是一名俄国革命家,因其兄谋反被杀而逃亡德国。

女主角作为德国三大家族的继承人,从小就被其母亲以私生子的身份养大成人。

女扮男装的她英姿勃发兼貌美绝伦,就读于音乐学校。

在家族的恩怨与阴谋中,在音乐学校度过的快乐时光中,友情与爱情悄然滋生。

随着一战爆发,俄国大革命的开始,三个人为了各自的理想与信念,逐步走上各自不同的人生……

主要人物介绍

尤柳诗·雷恩霍特·冯·艾伦史迈尔,德国人,巴伐利亚贵族,艾伦史迈尔家的长子,圣塞巴斯汀天主教会的附属音乐学校钢琴系学生。

有着一头柔软的金发和俊美的面孔,坚强而独立。其实是一个女孩,为继承家族庞大的财产,被身为妾室的母亲女扮男装抚养长大。

因为深爱着克劳士,为追随他而离开自己的祖国只身前往俄罗斯,最后成为他的妻子。

在克劳士中陷阱掉入涅瓦河后回到故乡雷根斯堡。最终为雅各所杀。

克劳士·佛瑞德里·钟玛修密特,附属音乐学校小提琴系学生。本名亚烈克森·密海洛夫,俄国贵族,侯爵之子,一名布尔什维克的革命家。

受其同父异母的哥哥度密特力·密海洛夫的影响,一生为祖国俄国的社会主义解放事业而奋斗。深爱着尤柳诗,并与其结婚。

在旨在推翻代表资本家利益的凯雷恩斯金临时的克尔尼洛夫将军叛变发生不

久前,落入陷阱,中弹掉入涅瓦河中。

以撒·歌德喜福·范斯海特,(圣以撒:亚伯拉罕之子,歌德喜福:上帝的保佑,范斯海特:全智全能的神)德国人,附属音乐学校钢琴系学生。

在钢琴上有惊人的天赋,被誉为圣塞巴斯汀的神童。深爱尤柳诗,但知她爱着克劳士,并追随其去俄罗斯。

后只身一人到维也纳继续学习钢琴,并成为世界一流的钢琴家。与罗贝塔结婚。1914年萨拉热窝发生,随后一战爆发,拥有德国和奥地利双重国籍的他参战。

战后归来,由于手指受伤无法弹琴,加上生活贫困,罗贝塔死亡。最后带着儿子尤贝尔(喜悦之声之意)回到故乡雷根斯堡。

雷欧尼特·攸斯波夫,俄国贵族,侯爵,将军,有沙皇史克·塞罗陆军禁卫队冰刀之称,为人冷酷果敢。

身为帝国军人,忠于沙皇尼古拉,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俄国。

因为爱着尤柳诗,生平第一次违背皇帝“暗杀尤柳诗·艾伦史迈尔”的命令,并帮助她回到故乡雷根斯堡。在克尔尼洛夫将军叛变失败后,自杀身亡。

------------------

《奥尔佛士之窗》从雷根斯堡音乐学校三人的相遇开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艾伦史迈尔家族的恩怨与阴谋,通过尤柳诗来表述;以撒在维也纳的钢琴生涯;以及波澜壮阔的俄国大革命下尤柳诗和克劳士的命运,最后又回到雷根斯堡作结。故事结构严谨,情节编剧更让人赞叹。尤其是家族阴谋的一段,真实而残酷地再现了在金钱驱使下人性贪婪的一面,以及复仇所带来的痛苦。很写实啊!我喜欢。

纵观整部作品,有着少女少有的大气与恢弘,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描写着虚构的人物,他们的成长、爱情、理想、痛苦、彷徨,以及奋斗。作品中有很多出色的心理描写,如以撒遇到瓶颈时的心理状态等。有人评价她有《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味道。

就设定来说,尤柳诗的父亲是一名俄国间谍这一点很不错,为后面许多地方埋下了伏笔。

在家族的恩怨与阴谋中,在音乐学校度过的快乐时光中,友情与爱情悄然滋生。

1980年该作品获第九届日本家协会优秀奖。在这部架构浩大的爱情悲剧里,无法挣脱命运的枷锁与个人对命运的反抗构成了故事的核心。情节哀婉动人,画面恢弘华美,欧风浓郁,心理描写出色,是比《凡尔赛玫瑰》更为成熟之作。

七年战争有什么影响

拿破仑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

莱比锡战争,收死于1813年10月正在德国莱比锡四周。拿破仑以18万人取俄罗斯、普鲁士、奥天利及其余列国30万联军激战,最初败阵。拿破仑败返莱茵河西岸,最初前往巴黎。隔年元老院宣布兴除了拿破仑的帝位。整场战争上去,反法同盟去世伤约5.4万人,法军约去世伤3.7万人。

莱比锡战争是拿破仑和平中最剧烈的战争,拿破仑的战胜代表着拿破仑统治德意志的最初但愿已经经破灭,反法联军于1814年3月31日进进巴黎,同年4月11日,拿破仑公布无前提屈膝投降,拿破仑自己被放逐到天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我巴岛,仍然保存“天子”名称,发土仅限于厄我巴岛。

战争后台。

1812年12月18日,法兰西第一帝国天子拿破仑·波拿巴回到了巴黎。1812年拿破仑近征俄罗斯,他足足变更了57万年夜军,但是那位有着“欧洲第一位将”名称的天赋军事家,却正在犯下连续串策略以及战术同伴。

正在1812年的10月19日,拿破仑带领法军主力分开莫斯科返国。一起下风雪年夜做,有情天挨正在法军十万民兵的脸上。法军又热又饥,减上俄军没有断天骚扰拦阻,军力愈来愈少。

经由克推斯内、别列津那河决战苦战,残军正在支付严重价值后末于抛弃了俄军。曾经经势如破竹的年夜军团,往常只剩下25000-30000人患上以遁出世天。

宜将剩怯逃贫寇。俄军很快超出国境,攻进东普鲁士。因为有20万把挪动的撑腰,早便对于法国人憋了一肚子气的普鲁士人,坐刻跳反背人投怀收抱。

以及后代平易近族劣越感爆棚的德国人没有同,正在事先的普鲁士人眼里,“下等平易近族”斯推妇人但是名副其实的束缚者。瑞典国王贝我纳多特睹势没有妙也取舍了取、普鲁士缔盟,富强临时的法兰西帝国入手下手岌岌可危。

拿破仑回到巴黎后,坐刻整武备战。正在短期内又征召了三十万新兵从头组建年夜军团,筹办欢迎联军的反攻。1813年,拿破仑依附着过人的军事才干正在吕岑以及包岑疆场仍旧与患上了成功。但是果不足马队以及战马,已能剿灭俄普联军的主力。单圆均粗疲力竭,没有患上没有久时戚战。

取此同时,西班牙的情况一样一发千钧。正在威灵顿的带领下,英、葡、西联军正在维多利亚之战决意性天击败了法军,已经渐渐切近亲近法国北年夜门。里临两线做战的法军,策略态势十分卑劣。

要念稳住东线的战局,确保奥天利帝国坚持中坐相当主要。弗朗茨二世天子派出梅特涅出使法国,背拿破仑提出遣散华沙年夜公国,遣散莱茵联盟,让出萨克森等前提;梅特涅告诫拿破仑道,如拿破仑没有暗示媾和,奥天利将列入第六次反法联盟。那些拿破仑尽无大概承受的。事到往常便是亲家也没有患上没有兵戎相睹了。

1813年8月,联军取法军正在德乏斯顿战争开展苦战。虽以法军的成功而了结,但已能赋予联军重创。取此同时,其余阵线上的法军却没有断得利。身处年夜顺风局,曾经经没有可克服的拿破仑借能重现昔时奥斯特里茨战争的枯光,一举挨垮反法同盟吗?

战争了局。

19日上午9时沙皇请求脆守莱比锡的法军后卫军队屈膝投降,以顾全该乡,但受到守乡法军的决然回绝。

法军正在后撤的历程中,收死了一个不测的情形:背责回护桥梁的一个工兵班少接到下令道,敌圆逃兵一到便要坐即炸誉桥梁。

当布吕歇我的多数马队沿河背林德瑙圆背曲折时,枪声使工兵班少着了慌。误以为仇人的年夜队逃兵已经到,果而引爆了事后安排好的火药,炸誉了法军撤离的唯一一座石桥,使后卫约两万八千名民兵无奈过河,个中包含军少劳里斯顿、雷诺,麦克唐纳以及十六日刚提升为元帅的波兰亲王波僧亚托妇斯基。

麦克唐纳跳进河里,游到了对于岸,身背两处枪伤的波僧亚托妇斯基带着“波兰没有会亡”的遗憾被淹去世,法军齐部被俘。震动欧洲的莱比锡战争,便是那样停止了。

那一仗,法军共益得六万五千余人,除了战去世以外,有三十六名将民以及三万余人做了俘虏。尚有二十八里军旗,九百辆车、三百余门水炮以及四万余枝被联军纳获。拿破仑带领撤离进去的法军且战且退,于十一月初抵达莱茵河一线,他留上马我受带领三个军正在好果兹做后卫,本人前往了巴黎。

十月十一日,圣西我正在德乏斯顿率部屈膝投降。固然联军与患上成功,伤亡却近近年夜于法军,五万四千名民兵成为了法军的枪下鬼,比法军多出远两万。

艾我斯特河滨的疆场上,尸积如山,尸横遍野,远代的欧洲今后脱出了中世纪的蜕壳。法兰西第一帝国今后遇难,走背溃散,法国国民又像一七九三年那样,里临着中部劲敌的进侵。

谁打维克托好打?

七年战争有什么影响

提到欧洲和平,便没有大概没有提到七年和平。七年和平正在欧洲以攻乡战,对于乡镇的放火,和制成惨痛益得的家战而著称。和平统共制成为了约900,000至1,400,000人去世亡。

1763年2月10日,英、法两国签定《巴黎公约》,法国将其正在北好、西印度群岛、非洲以及印度的年夜片属天割回英国。15日,普鲁士取奥天利、萨克森签定《胡贝我图斯堡以及约》,划定西里西亚仍回普鲁士一切。和平至此停止。

那次战争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于抗所招致:18世纪,英国取法兰西、西班牙正在商业取殖平易近天上互相合作;同时普鲁士取奥天利正在崇高罗马帝国的体制表里争取霸权,从而引起了和平。

英国

英国事正在七年和平中最年夜的赢家,法国正在《巴黎以及约》中将全部减拿年夜割让给英国,并从全部印度撤出,只保存5个市镇,英国成了外洋殖平易近天霸主,迈背日没有降帝国的传偶。

但英国将那次的年夜帝国和平(法国-印第安和平)的战费转娶正在北好殖平易近州身上,引发了外地住民的没有谦。七年和平完后13年,好国自力和平发作。

法国

《巴黎以及约》成了法国君主造时代的最伸宠的事务之一。法国保持了印度、减拿年夜、稀西西比河东岸。固然法国仍旧具有稀西西比河西里的纽奥良以及瓜德罗普岛,可是那次得败标记着法国得往了新年夜陆。

法国的中交战略黯然得败,名望也隐著下跌。那次和平亦使路易十五得往了国民的收持。而且正在他去世后成了法国的最没有患上民气的国王之一。直接为法国年夜的发作埋下伏笔。

奥天利

奥天利继前次奥天利王位承继和平以及第二次西里西亚和平后再次没有敌普鲁士。玛丽娅·特蕾西娅尔后一向对于叶卡捷琳娜年夜帝以及腓特烈二世有友好心情,并正在早年努力于否决朋分波兰以坚持奥天利公国不乱。

俄罗斯

俄罗斯正在七年和平中坚固了其正在东欧的权力。俄罗斯沙皇正在和平前期的背叛止为引去奥天利以及法国的一片骂声、却博得了普鲁士的交情;往后叶卡捷琳娜皇后免除没有取信义的前沙皇彼患上三世、本人即位为女皇,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并更趋于背西扩大,积极于朋分波兰。俄罗斯名将鲁缅妇亦正在此战中成名。

普鲁士

腓特烈果为俄罗斯正在和平前期的沙皇背叛至普鲁士才保住了西里西亚,使他取得“军事天赋”及“年夜王”的枯毁;

自弗雷德里希·威廉一世以去兴起的普鲁士,此时仿佛已经经是欧洲的第五个列强。可是伟大的和平也使王邦本土成为一片兴墟,没有过战后的腓特烈齐力投进重修以及仄以及经济的事情让普鲁士的天位变患上不乱。

但是他的后继者弗雷德里希·威廉三世则秉承没有战政策,对于于戎行的建立从一个极其倒背了另外一个极其,果今后去普军正在耶拿战争被拿破仑挨的落花流水,曲到俾斯麦的呈现才从头让普鲁士壮大。

为什么莫扎特是天才又是神经病

问题一:中路什么英雄好打维克托 和维克多对线很需要移速,比如狐狸,维克多消耗能力强但是腿短和技能预判是弱点,有移速和稳定控的就能打爆了!当然是要实力相当的情况下。

亚索虽然能借E的移速,但是打维克托不好打,一个会玩的维克托面对亚索的风墙照样能够打输出的,不推荐中路玩ad英雄,双c都ad了,后期打不动对面。

问题二:英雄联盟维克托厉害吗?操作难道高吗?他打谁好打,我想买他的皮肤 兄弟,维克托我是老玩家,操作要求比较高,Q技能的非指向性,W的预判,E还好,大招AOE伤害还可以操控,总的来说对意识很重要因为他没有位置,速度很慢,没什么支援能力,这个版本很强,发育好伤害爆炸。

问题三:怎么打维克托,用什么英雄好打 移速快,有控制的最好!

问题四:lol 中单 如果对面选择了 维克托或者脆皮鸡 中单应该选谁好打点 这两个手长,需要高机动性的,亚索。或者是手长的的火男,卡牌。

问题五:LOL为什么我维克托单挑打不过卡牌啊。 这有很多客观因素的

比如说兵线,装备,双方的符文血量蓝量等

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你对拼有问题

跟卡牌打前期你装备没起来就不要硬拼猥琐点 能消耗消耗

前期你伤害不如人家高,人家如果技能全中你会很疼的

问题六:拉克丝该怎么打维克托,刚刚被打惨了 维克托好 拉克丝比维克托差远了,从黄金段就能明显看出差距 2者对线拉克丝被打爆(维克托施法距离比拉克丝远了300,而且技能可以越兵线) AP伤害前期第2,第一是瑞兹 法术强度后期第2,第一是小法 团战拉克丝没控场(AP不能控场就像ADC没位移是硬伤),除了在超低分段虐菜根本没用,因为Q技能根本打不到人,只能打已经贴脸了的刺客 维克托要作技术,如果是新人就玩拉克丝,如果能玩好维克托至少白金 再多说几句,AP位的作用是控场,刚开团战对面就应该已经全体半血了,唯一需要的位移就是闪现进团控制,所以说AP要位移技能的都是

问题七:lol哪个英雄克制大头?维克托行吗? 都行,火男主要看准大头推线,他只要一把兵线推过炮台火男打一套必死然后闪现轻松走人

你可以试试中单阿卡丽,隐身效果可以躲过炮台,三段位移轻松击杀大头,阿狸也可以,这个版本比较强,同理,妖姬这种高爆发的英雄很容易将大头一套带走,男刀主要是因为位移不够灵活,基本就是进得去出不来,一般都是一换一然后还会亏掉一波兵线,至于维克托,基本就是五五开,你W上去,如果大头炮台密集一点还好,要是松散一点你就得完蛋,而且啊,你升级E技能到底是为了杀大头还是摧毁炮台= =

问题八:lol沙皇和维克托谁中单比较强势? 两个英雄55开,沙皇大招推的好的话,可以分割现场或逃生,沙兵也可以远程补兵。维克托也可以远程补兵,刷兵快,大招可以限制敌方走位,打出成吨伤害!主要看操作!望纳!

问题九:英雄联盟克制机械先驱的英雄有哪些? 这个英雄是我的上分利器,克制他的其实很多,所有前期有爆发的都克,克的最厉害的就是皎月女神,你要是想安稳打钱对上维克多,就输了百分之70了,劫也克,这个还是要看操作的,维克多非常冷门,但是玩好了,没几个人对的过,核心装备沙漏,帽子,自带装备升到二级,对线维克多,要注意他的死亡射线,尤其是自带装备升到2级以后,成吨的伤害,还有百分比的额外伤害,前期维克多的Q增加一个护盾,这就造成跟他对点你很吃亏,他的R释放的瞬间鱿鱼0.5秒的沉默可以打断技能,你离他越近他的大伤害越高,当然前期爆发型英雄,完克维克多,打个比方皎月女神就是维克多的爸爸

问题十:lol上单打维克托,怎么打? 推荐使用小鱼人打维克托,还是非常不错的,注意维克托的伤害其实还是很高的。特别是QER的连招伤害非常恐怖。维克托线上主要利用E技能和Q技能消耗敌人,但是维克托前期比较脆皮,小鱼人对线注意走位或者使用E技能去躲掉他的E技能,然后用WQAA的连招去消耗他,维克托的Q技能命中敌人后会有一个护盾,如果你被E技能消耗到了,后续一定利用E技能躲掉维克托Q技能的伤害。6级之后找机会利用QWAEA的连招去消耗维克托。等维克托的血量不多了,直接使用大招配合QE技能以及普攻的伤害击杀维克托。正常的小鱼人AP符文天赋就可以,推荐红色法穿,**生命值,蓝抗,精华法强。天赋如图。

天才指的是他的音乐才华~~至于神经病嘛,因为他满脑子都是音乐,而且像这类人的想法跟思维方式很难被一般人所理解与接受,所以就会被认为是神经病,或者说是疯子,而不是说他真的是脑子有毛病,他的介绍的话,网上一搜就很多的,下面的是莫扎特的生平大概的故事:

18世纪初,一颗耀眼的音乐之星从奥地利升起了。他,就是音乐神童――莫扎特。

莫扎特的音乐天赋从三岁就开始发出嫩芽了:姐姐在家弹钢琴,姐姐弹完后,莫扎特跳上琴凳,一双小手敲打着竟把姐姐刚弹的一首曲了出来!父亲见儿子对音乐的感悟力如此强,便决定让他学钢琴。

莫扎特虽小,学起琴来却一点儿也不费劲。一首小步舞曲,半个小时就学会了。

四岁时,莫扎特就创作了自己的第一首曲子。

六岁时,父亲带着他周游世界。

莫扎特此时是一个头戴发、身穿银色礼服、腰插短剑的稚气未脱的小男孩,可他的音乐天才却让人惊叹不已。即使把琴用布盖上,或把他的眼睛蒙上,幼小的他还是能流畅地弹奏大师们的乐曲,或者充满地演奏自己的乐曲。

上流社会也十分惊叹莫扎特的才华。英国女皇把他抱在膝头;俄国沙皇请他共进晚餐,罗马沙皇给他代表最高荣耀的金奖章......

就在莫扎特十六岁时,它的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萨尔斯堡大公去世了,新上任的是一位十分专横跋扈的人。音乐家在他眼里连仆人也不如。在那个年代,音乐家受到轻视.才华四射的莫扎特也不例外,更何况遇上这个暴君?

莫扎特的父亲决心让儿子另寻栖身之地。此后的六年中,他从意大利到维也纳,从慕尼黑到巴黎,人们都承认莫扎特是天才,但没有地方能收留他。

莫扎特渐渐明白了,听他演奏的贵族只不过是为了消遣和,就连曾经把他抱上膝头吻他,送给他只有她最宠爱的人才送的、镶着她肖像的金表的英国女皇,心里也没有真正尊重过莫扎特。女皇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你想把他留下来为你服务,不行!绝对不行!这样一个象乞丐一样在世界到处游荡、能败坏宫廷风气的无益的人,作为皇室,绝对不可以让他留下来”。女王的言行把上流社会对莫扎特的虚伪的“宠爱”暴露得淋漓尽致了。

寻职失败后,莫扎特只好回到家乡去为大公服务。

大公给莫扎特规定了两条:-是不准到任何地方演出;二是不准擅自离开萨尔斯堡。莫扎特的自由被剥夺了,一只自由的小鸟被关进了笼子。

大公是个狠毒的人,他想方设法折磨莫扎特。

莫扎特过了一个月这样的生活,即使他很明白:若辞去工作,等待他的将是穷困、饥饿和死亡。但是,他要自由!!

他向大公交了辞呈。

大公暴跳如雷,把莫扎特从楼阶上踢了下去。

莫扎特大病了一场。从此,他追求自由的愿望更加强烈。二十五岁那年,莫扎特离开了萨尔斯堡。

他自由了,但接踵而来的是穷困。

这时,莫扎特恋爱了,他爱上另一位音乐家的女儿齐娅,她的家庭也很困苦。

莫扎特的父亲劝儿子不要结婚,婚后他们会更加穷。莫扎特说:“我们出身低微,境况不好,贫穷,我不需要富有的妻子,因为财富与我们无缘。但我们的财富保存在头脑中——没有人能把他们取走,除非砍下我们的脑袋。”

莫扎特违反父亲的意志,结了婚。不出父亲所料,婚后的生活更加穷困。

天冷了,他的手冻僵了,无法写作,他拉起妻子的手跳起舞来;妻子病倒了,他万分焦急,因为没钱请医生;孩子哭了,肚子饿了,因为没钱买面包。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竟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

但是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莫扎特,更没有压垮他献身音乐事业的决心。在这些困苦的年代中,他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不朽之作:如《魔王》《魔笛》《唐.璜》等。他作曲时,脑子里的音乐之火在燃烧。一位宫廷音乐家在看他的初稿时说:“这竟然是初稿!没有修改,没有涂画,他只是把脑子里的音乐写出来而已,上帝啊,他是你派下来为你歌唱的人吧!”

然而,音乐之火和贫困也催毁了莫扎特的身体。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一天一个黑衣人闯进了他的住所,向他定购一首《安魂曲》,只规定了期限,不留姓名也不留地址地走了。过了几天,即一七九一年十二月三日晚,黑衣人又来了,把钱给他让他让他今晚必须写完。万般无奈的莫扎特,支撑着病体赶写这首《安魂曲》。此时,音乐之火搜集了他脑子里所有的东西,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燃烧。他不停的写,优美的旋律不断涌出,他噙着泪水说:“这是我为自己写的《安魂曲》啊!”

最后,莫扎特请人把它弹了一遍,他疲惫的听着,慢慢的闭上了眼睛。正当钢琴家发出最后一个音符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灵魂已升入了天堂!此时莫扎特年仅三十五岁。

后来才查明这个黑衣人是个贵族的仆人。贵族喜爱音乐,但水平十分拙劣。他常派人去冒名定购名家的作品。

穷人公墓里,莫扎特遗体在那里安眠。

公墓里尸体很多,谁也不知道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到底葬在哪儿了。

残酷的社会,贫穷的折磨,夺取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生命,摧残了莫扎特的才华。

莫扎特悲惨短暂的一生,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与落后的社会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的结果。莫扎特虽然去世了,可他的作曲却永远不朽......

莫扎特的一生时短暂的,但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量之多,技巧之精湛都是十分惊人的!他创作了17部歌剧,49不交响乐和繁多的各种名曲。后人将他的作品搜集起来,印成厚厚的二十七本《莫扎特全集》。